2017-01-01
中國大陸本次產能過剩主要是由於其體制因素,再加上2008年「四萬億」擴大內需政策造成的後遺症。過去利用擴大投資,刺激經濟成長的方式,隨著資本邊際報酬的持續下降,已難以為繼。 2016年上半年「去產能」成效不彰,主要的原因包括「海綿企業」彈性的生產體制;與地方政府追求GDP目標相悖離;勞工安置、資產處理、債權債務清理等問題使地方政府不願配合;近期鋼鐵、煤炭價格回升亦降低「去產能」之動力。 8月後中國大陸國務院開始加強「去產能」之力道,若「去產能」目標達成,則會造成包括GDP下降、職工就業問題、價格回升與造成金融風險之問題。中國大陸必須解決體制性的障礙,強化該些產業市場化程度,並減少行政力量對該些產業的干預,讓市場機制得以充分運作,才能達到優勝劣汰的功能,且避免產能過剩不斷的重覆出現。
相關檔案:本文刊登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6年9月之《大陸與兩岸經濟情勢簡報》(PDF)(檔案下載)
※如要下載,請先登入會員。